母乳與黃疸的六種處理方法

原文引用自:http://www.kolakola.com.tw/system/essayview.asp?es_no=B1&no=B1996

黃疸是寶寶常見的現象,在台灣,多數母乳寶寶的黃疸會持續到出生兩三個月後才完全消退;早期頻繁的哺乳有助於避免寶寶黃疸,因初乳有輕瀉作用,可幫助清除胎便,膽紅素也會隨著胎便排出,所以初乳有助於預防及清除黃疸。

黃疸是因為血中膽紅素過高造成皮膚及眼白變黃,最常見的黃疸為早發性的黃疸,發生在出生後二到十天。沒有得到足夠母奶的寶寶較容易有嚴重的黃疸,延遲哺乳、哺乳次數不夠頻繁、限制哺乳時間與次數都更容易造成寶寶黃疸。

延遲性黃疸通常在出生七天後發生,並持續數週,膽紅素可能在第十到十五天上升,在第三週約有三分之二的寶寶較明顯,有時是因為嬰兒嚴重的疾病造成,有時候是因為母乳中的成分所造成,此稱為母乳性黃疸。母乳性黃疸常見且通常無害,若小兒科醫師肯定地告訴我們寶寶的黃疸是因為哺乳所引起,父母就無須擔心,因為哺乳造成的黃疸不會引起寶寶的腦部疾病。

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是:在膽紅素指數15-17毫克/毫升以下時,仍可放心的哺乳,若超過此指數時,根據國外文獻研究有以下幾種作法:

1.持續哺乳
2.哺乳加照光
3.暫時混合哺乳(同時餵母奶與配方奶)
4.暫時混合哺乳加照光
5.暫時餵食配方奶
6.暫時餵食配方奶加照光

以上六種處理方式,沒有一個寶寶需要換血,父母可以和醫師一起討論比較適合的處理方式。如果考慮暫停哺乳的方式,媽媽應依寶寶平時喝母奶的頻率持續將奶水擠出,以免奶量減少。

若寶寶活動力、吸吮力變差,臉色變白,皮膚泛銅黃色,大便顏色變灰白或感染(尤其是尿路感染),觸摸檢查寶寶是否肝臟腫大,體重增加不良或是父母無法判定的情況時,一定要請合格的小兒科醫師診治,確定是否有其他疾病引起的黃疸,除針對疾病治療外,應該持續哺乳。

candy寫於92.12.10電子報

其他有關「新生兒黃疸」文章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D5LBbIOCGRkSaqKIm5PwIbQpKwmp/article?mid=734

http://www3.vghtc.gov.tw:8082/ped/teaching/juice.htm

 

 

看葉綠素的照片,應該會發現出生頭兩天還白嫩白嫩的他,現在臉色卻黃黃的,出院時黃疸指數是11mg/ml,算高但還不到需要留院治療,這兩天指數又往上升到14、15mg/ml。月子中心每週一、三、五都有小兒科醫生來看,因為葉綠素的便便顏色正常,體重也有增加,所以小兒科醫生是說,還不用到醫院去照光,可能是因為「全母乳」哺育的關係。

因為親餵無法得知葉綠素吃的量夠不夠,加上我的奶量還算充足,嬰兒室護士建議暫時把奶擠出來,讓她們杯餵以確保寶寶喝得量足夠,看看指數會不會下降一些。

雖然很多有經驗的媽媽說全母乳的小寶寶,黃疸會退很慢,不過我還是希望指數會下降快一點~快點讓寶寶白嫩的膚色回來。

3/24補充:
由於葉綠素出生時因為產道擠壓,頭上有一點產瘤,目前正在消退,護士說,有可能是因為頭上的淤血在退,會造成膽紅素量較大,需要時間代謝…希望如此囉!

3/25補充:
寶貝終於黃疸值從15降到13,皮膚仍然黃黃的,再加油!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fr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